大唐即将接受突厥的请求,与之罢兵和解了。
    这是继扬州叛乱平定之后,发生的另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。
    突厥的可汗阿史那骨咄禄在国书中称,愿归降于大唐帝国,并如同朝|鲜半岛上的新罗国一样,从此尊奉大唐为宗主国,年年进奉岁岁纳贡。
    这是武则天最先对朝野上下宣布的事情。
    乍一听起来,仿佛很是振奋人心,因为突厥不战自降,乖乖归附了。
    但是稍稍有一点政治嗅觉的人都查觉到了其中的异样——突厥,什么时候就是一个“国”
    了呢?
    原本,突厥汗国成立的“合法”
    与否,是一个相当尖锐且重大的问题,重大到直接触及了大唐的底线。
    试想,如果大唐治下的异胡部族都像要突厥部族那样分裂出去独立成国,后果哪堪设想?
    但是这个重大问题,仿佛都被骨咄禄的“请降求和”
    给悄然掩盖了。
    绝大多数的民众不明|真相也很难想到深处;能够想到深处的人,更加知道如今的大唐不得不暂时牺牲一点底线来换取边疆的和平。
    连年的征战,已经让大唐内忧外患疲于应对。
    说得好听,这叫退一步海阔天空。
    外界能够知道的,大约也就只有这些了。
    真正涉及到“两国和谈”
    的核心细则,却只有武则天和少数一些宰相重臣们参与和知晓。
    薛绍当然也在其中,每一次的和谈会商他都参加了。
    武则天和皇帝李旦都没有直接参会,只在会后听取汇报。
    和谈双方的人选,级别必须对等。
    突厥那边派来的,是他们的叶护阿史那咄悉匐,可汗骨咄禄的亲弟弟。
    “叶护”
    是突厥的官名,地位仅次于可汗。
    就连元珍这个统帅突厥所有兵马大权的阿波达干,在他面前也得逊让三分。
    当然若论实权,咄悉匐肯定是比不上元珍的。
    薛绍第一次和咄悉匐打交道,感觉他和他的亲哥哥骨咄禄截然相反。
    骨咄禄沉稳厚重内敛大气,咄悉匐则是油腔滑调狡诈贪婪。
    他脸上始终挂着谦逊又和气的笑容,但薛绍分明感觉他胸中藏着随时可以拔出杀人的铮亮快刀。
    和这样的人,薛绍不想多言。
    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讨价还价,向来也不是薛绍所喜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