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董太医出走张掖施圣手名扬塞外 (第2页)
再看,供桌正中上方供奉着一只装饰精美的玻璃盒,再细看,盒内放着一只像干豆秸一样的干巴小虫。
张先生不解。
正在迷惑时,庙外锣鼓声和着凄凉悲哀的祈祷声又起,他忽地来了主意。
于是闭目和十,吐出咒语喃喃:“……”
咒语即出,只见盒内干巴小虫慢慢苏醒复活,驱动起来。
再念,小虫由小变大,再念,再变大,念念念,大大大,小虫变作一条大龙,腾空而起。
神龙在空中摇头摆尾,顷刻,天空乌云翻滚,电闪和着雨鸣,大雨倾盆而下。
众百姓望着腾空的大龙,浇着倾盆的大雨,喜出望外,惊愕地叩头,再叩头。
是年,仁风一带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百姓丰衣足食。
在张老先生的调教下,董如岭学识得以迅速提升,后到京师寻找张老先生的大徒弟艾元徽,当时艾元徽任刑部尚书,在他的举荐下,考取了太医院行走。
其在任上兢兢业业,勤奋修为,一晃竟是几十个春秋。
在后宫争斗中,因不愿依附于任何人,因此告老还乡,此时应是大清康熙八年。
御大夫告老还乡,回到济阳南霍村,在路过河北沧州地界时,收养一少妇人20多岁,并带有一小男孩,情况可怜,被御大夫董如岭收下,一并带回南霍村取名:树祯。
董如岭在周边村行医为民治病,从不收钱。
因他是御大夫一般人小病不愿惊动御大夫,名气太大,大病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请御大夫,但为时已晚,看一个死一个。
最让他生气的是,康熙十八年春天,他的亲孙媳妇陈氏做月子得了伤寒病,经他百般治疗无效而死亡。
御大夫一气之下,罢、罢、罢,自己家人的病都看不好还行什么医,说罢骑上小毛驴,带着小妇人顺着大清河一路西下,晨起暮宿,来到了张掖城中,才出现了上文中的一幕。
御大夫董如岭在众人的簇拥下走进了这座庭院,跨进一人多宽的木门,是一座三进的四合院式的宅子。
院子里的正屋以及东西厢房,木雕门楣。
古朴的雕花,带着北方特有的粗犷。
所有的门窗使用着卯榫,屋内的木制炕边光滑透亮,一看就是使用多年而有了包浆。
进出屋子的门槛之高,显示这主人的地位。
愁眉苦脸的主人看到鹤发童颜的董老先生,内心便安静了许多。
宾主落座,没有多余的寒暄。
董老先生便在仆人的指引下,来到了少夫人的面前。
望着少夫人的气色,董老先生搭手诊脉,凝重的脸上不久便露出了些许的笑意。
他先用银针先给少夫人扎上10多根银针,不一会儿,少夫人的眼睑似乎睁开,又一顿饭的功夫,顺利生了个小男孩,一过秤9斤八两。
仆人拿着开好的方子,拿药、泡煮,喝药……一家人的心情放松了许多。
原来此户是张掖城有名的大财主之家,老员外名叫杨善康,五个儿子,三个在京城为官,二个在张掖城经商,死者为杨老员外的大孙媳妇,因第一胎难产,张掖城的名医都请遍了,只得贴告示寻找医术高明之人。
事有凑巧,也该着御大夫董如岭在此地出名。
在此地安定下来,御大夫董如岭便得以出入这个庭院。
三进的庭院,高挑的门楼,气派的影壁墙,参天的古木,一切都体现着大家的气魄。
只见白色高大的院墙,墙边的老树还未完全发芽,偏西的阳光,将树干的影子投射在院墙上,然后慢慢拉长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