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个村庄找了一户人家借宿了一晚,第二天袁熙等人又上路了。
    这几日他们漫无目的,走到哪里是哪里。
    碰到路上的行人,便下马聊上几句。
    聊的无非是去年一整年收成怎么样,上交了多少,家里几口人,够不够吃,平时做些什么事情,农闲时做些什么事。
    马上就到了春耕了,有些青壮开始返回位于平原上的村庄。
    这些人有些是从战场上逃回来的,有些是躲徭役从大山中返回来,还有则从外地逃难而来。
    幸亏公孙瓒在春播前战败,这让整个幽州的民生迅速稳定下来,否则耽误了农耕,这一年都不会有收成。
    孟子说: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,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。
    对于一个国家的民生大计而言,最重要的就是让农民按时种田,否则就没收成,会影响社会稳定。
    播种的时节最为重要,早了,容易干蔫,晚了,颗粒不饱满。
    几个人一路调查,趁着好天气,在田间的小路前行。
    路上冰雪刚刚融化,有些泥泞,弄得大家鞋子上沾满了泥。
    袁熙在属下之间推行民主,人人都可以提出问题,而他自己在后世便是一个“人民公仆”
    ,公务员,没有架子,手下人便开始说话随意起来。
    跟着赵云的张丁和林黑子便问道:“大人,别的大官都是在府衙里面高高坐着,没有人像你这样在田埂上到处跑的。
    这样碰到人就聊天,也能当好刺史吗?”
    旁边赵云眉头一皱,道:“无礼!”
    袁熙摆手道:“没关系,相互讨论而已。
    我这叫下基层寻访调研,也可以叫做微服私访。
    就是要了解原生态的民间生活,给自己留一个印象,对将来的施政定下基调。
    若是你连一个普通农民种多少田,收成怎么样都不知道,将来怎么作出自己的判断?”
    几个随从嘿嘿傻笑,似懂非懂。
    只有吕方和赵云等几人在认真听。
    袁熙对吕方道:“做刺史,管的是宏观层面的事情,也就是大事。
    但有些数字,得心中有数。
    比如像是人口户数,年龄结构,人均收入等等,有些是没法准确得到的,就得靠常识去推理。
    等到自己形成了数字概念,底下的人说什么,你便不会被他们忽悠了。
    收了多少税,贪了多少,按人头的比例,一问便知。”
    吕方听得脑袋上出了一层汗,喃喃道:“若是……若是能做到这个程度,这个程度……”
    袁熙问道:“难么?”
    吕方点头道:“很难。”
    袁熙笑着道:“不难!
    多锻炼就会了。”
    吕方吐了吐舌头,擦去了头上的汗,他的四则混合运算,也是刚刚才熟练了些。
    他们互相说着,便听到前方传来一阵呼喊声,还有马蹄的声音。
    赵云喝道:“警戒!”
    十几个护卫一下子紧张起来,将袁熙紧紧围在了中间。
    袁熙道:“上前去看看。”
    他们走上几十米,发现旁边小树林中站了两堆人。
    其中一边却是之前在茶寮中见过的商贩,那个略微肥胖的中年男人,和锦帽貂裘但有点愤世嫉俗的年轻男子,他们父子俩在自己随从的保护下,和货物站在了后边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.
~_~~_~ 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