授课先生首先认同。
    “嗯,话中似有问题。”
    朱元璋也附和道。
    “十三哥,你到底要教我们什么呀?”
    朱楧愈发迷惑。
    面对各怀心思的众人,朱桂一笑,再次写下相同的句子,却在末尾添加了标点符号。
    众人定睛再读,脱口而出:
    “下雨天,留客天,留我不留。”
    “下雨天留客,天留,我不留。”
    “下雨天,留客天留,我不留。”
    “下雨天,留客,天留我,不留。”
    “下雨天留客,天留我不?留!”
    九行相同的字句,在标点的点缀下,含义各异!
    首当其冲,授课先生被震撼得目瞪口呆。
    作为传授知识者,他立刻意识到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。
    古文中鲜少使用标点,读者需自行断句,颇为吃力。
    而标点符号的出现,使得文献更易理解!
    “标点符号,此举极妙!”
    朱元璋也意识到标点在文献中的应用价值,眼中闪过惊异。
    若能广泛推广,对文坛将是巨大变革,阅读经典不再艰难,大明的知识普及也将大大提升。
    “十三哥讲的标点符号真是趣味横生,好似游戏一般!”
    朱楧目睹朱桂以标点划分句意,双眼熠熠生辉,感到十分新奇。
    朱桂目光流转,从朱元璋移至授课先生,微笑道:
    “标点符号不仅有趣,对某些人而言,实为实用之利器。”
    授课先生学识不浅,被朱桂目光所及,结合其言,心头猛然一紧,恍然大悟:
    “代王之意,是否借助标点符号对典籍进行标注,使文中之意能为己所用?!”
    他失声询问,失态之举立即引来朱元璋与朱楧的注意。
    然而,他们尚未意识到授课先生为何如此惊慌。
    朱桂了然于胸,含笑回道:
    “正是如此。”
    “理解古籍,不外乎‘我注六经’与‘六经注我’两种方式。”
    “我注六经,乃竭力揣摩经典原意,终究是拾人牙慧。”
    “若能实现‘六经注我’,借古人之言抒发个人见解,达成自我目的,方为上策。”
    “如今,巧用标点符号,便能轻松达到‘六经注我’之境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