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各领风骚数十年三国两晋南北朝
第三章各领风骚数十年(三国、两晋、南北朝)
01.角斗场上三选手
宦官外戚斗得欢
东汉中期以后,皇帝即位时大多年龄幼小。
从汉和帝开始一连八个小皇帝,即位时岁数最大的8岁,最小的才100多天。
还有两岁就驾崩的——汉殇帝①,谥法短折不成曰殇,活了不到两年,当然短折不成。
这种皇权低幼现象形成了外戚和宦官轮流控制朝政的局面,政治一片黑暗。
宦官从明朝开始叫太监,刑余之人,六根不全,看着正常人娶妻生子,本来就刻骨仇恨,心理阴暗之人一旦掌权,必然疯狂报复社会。
所以外戚、宦官是统治集团中最黑暗的两股势力。
皇帝年幼时一般由太后主持朝政。
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,二十几岁的小寡妇,头发长见识短,处理朝政只能靠父兄,小皇上自幼看姥爷、舅舅的眼色做人,长大后自然不甘心,一门心思要干掉姥爷、舅舅。
但满朝文武都是姥爷、舅舅提拔上来的,支使不动,只好靠身边的宦官。
因此形成这么一个特点:皇帝年幼,外戚掌权。
皇上长大后,靠宦官杀外戚,宦官掌权。
没几年皇上嘎锛儿了,小皇上一即位,又是外戚掌权,小皇上长大了,又是宦官掌权。
如此循环反复。
东汉后期,土地兼并严重,统治腐朽。
皇帝大造宫殿,广选美女,后宫每天要花费数百万钱。
汉灵帝时,公开卖官,公一千万,卿五百万。
地方官是肥缺,定价高,州郡长官两千万,还可以分期付款。
花这么大价钱买官的人,一上任跟红眼儿狼似的使劲往自己怀里扒拉,得把本儿捞回来。
老百姓落在这帮人手里,如果不想吹灯拔蜡,就只能跟他们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了。
三足鼎立
老百姓活不下去了,被迫铤而走险,于是在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起义。
利用太平道、五斗米道,一帮农民被这些神神鬼鬼的鼓动起来,势不可当。
这一幕在以后的中国历史上反复上演,玩得最火的就属清朝的所谓“天王”
——小学没毕业的洪秀全了。
东汉朝廷费了老劲总算把黄巾起义按下去了,可朝廷自己也一条腿进了棺材。
东汉时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,拥有一切大权,这也就为分裂割据奠定了基础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