澶渊之盟
    宋真宗景德元年(1004年)闰九月,辽国萧太后和圣宗亲率大军南下,辽军来势汹汹。
    先锋大将兰陵郡王萧挞凛和六部大王萧观音奴,率军攻破了遂城(今河北徐水),而后,与萧太后、辽圣宗会合,在阳城淀(今河北望都)扎营,号称有二十万大军,伺机行事。
    而宋廷这边,“辽师深入,急书一夕五至,寇准不发,饮笑自如”
    。
    其实宰相寇准早就想好了,让宋真宗御驾亲征,但他怕宋真宗不答应,故意把前线战报扣留起来,先不让真宗知道,等积多了一并呈给真宗看。
    第二天,宋真宗一见这么多急报,就慌了手脚,忙把寇准找来问该怎么办。
    寇准提议宋真宗亲征澶州(河南濮阳),万般无奈之下,宋真宗只得同意御驾亲征。
    辽军南下的消息传到朝廷,朝野震惊。
    寇准不惧辽军,可不代表其他大臣也不怕,这时候就分成主和、主战两派,两派各持己见,莫衷一是。
    当时的参知政事、职位相当于副相的王钦若和佥署枢密院事、职位相当于副参谋总长的陈尧叟是主和派代表人物。
    这两个人一听辽军攻来,吓坏了,不想着怎么率军抗辽,反而想的是劝宋真宗一起逃跑。
    王钦若是江南人,他密请皇帝逃往金陵(今江苏南京);陈尧叟是蜀人,主张宋真宗前往成都。
    宋真宗被这两个胆小的人说动了,当时就把寇准唤至内殿,询问寇准的意见,看自己“幸”
    哪个地方好,把大宋的都城搬到哪里比较好。
    寇准一看王、陈二人站在真宗身边,心里已明白了八九分,便厉声问:“这是谁给陛下出的这主意?”
    宋真宗不好“出卖”
    王、陈二人,就说:“爱卿你也别问是谁出的主意,就说朕外出避敌是否可行?到底去哪里才安全?”
    寇准瞅瞅王钦若和陈尧叟,继续说:“陛下实在是应该斩杀了出这种馊主意的人!
    皇帝神武,将士同心,倘若你御驾亲征,辽军听到消息肯定会落荒而逃。
    即使陛下你不亲征,只要下令我军坚城固守,以老敌师,无论如何都到不了皇帝你弃城逃跑的地步!”
    宰相毕士安、大将高琼等人听说这事,也反对宋真宗南迁。
    宋真宗听了主战派的意见,连连点头,再不提南迁的事了。
    没有了主和派出坏主意,宋真宗确定了亲征的相关事宜,于十一月二十日出发亲征。
    景德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,宋真宗一行抵达韦城,但前方战况不明,真宗开始犹豫,是否按原计划继续北上。
    此时随行的官员中,有人主张尽快撤退到金陵,也有些人主张撤回京城。
    宋真宗耳朵一软,又召寇准商量:“朕南巡如何?”
    寇准坚决反对,他对真宗说:“群臣懦弱无知,真如乡老妇人一样。
    陛下现在只能前进,不能后退!
    河北诸军日夜盼望陛下到来,必定士气百倍。
    若是现在撤退,军心必然大乱,辽军趁势前来攻打,恐怕到不了金陵就成了辽军的俘虏。”
    宋真宗低头不言,良久,表示说自己再考虑考虑。
    寇准出了御帐,遇殿前都指挥使高琼,忙上前拉住对方的手,问:“高将军世受国恩,何以报国?”
    高琼答:“我本来就是武将,愿以死报国!”
    于是,寇准又拉着高琼重进御帐,对依旧犹豫不决的宋真宗讲:“陛下如不信为臣之言,请问高琼。”
    高琼马上进言跪禀:“随驾军士的父母妻子都在京师,他们肯定不愿意独自南下,估计中途都会逃走。
    希望陛下前往澶州,我们必竭死力,打败辽军!”
    宋真宗从小爱玩打仗,长大之后其实是个彬彬帝王,真让他上战场还是很不容易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