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题出在该由谁去拜访谁上面——其实也不能说是“枝节”
    ,因为外交无小事。
    依照惯例,涉及到租界的事务而需有所洽谈的时候,一向是中国官员去到租界,与领事团进行商讨,但关卓凡坚持认为,按条约的规定,各国领事与上海道才是平级的官员,现在他以“藩司之尊”
    ,理当高坐衙堂,接受各国领事的拜访。
    这当然只是一种意气,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事情,说到底,外交的背后还是实力。
    不过这也是一种姿态,要提醒各国领事给予他足够的尊重。
    为了这件事,吴煦和杨坊,跟领事团吵吵嚷嚷地打了两天擂台,最后在工部局几位董事的斡旋下,达成了妥协——由英美法三国领事先到老城厢里来拜访关卓凡,但“恰巧”
    关卓凡不在,于是“遗憾地未能见面”
    ,然后关卓凡再以回访的名义,到租界与领事团正式会面。
    也只能争取到这个程度了,关卓凡心想:以后,总有一天。
    会面的地点定在苏州河北岸的礼查饭店。
    饭店的东大厅里,虽然一共有十一国的领事,但凡事均以英美法三国的马首是瞻,只要英美法的三位领事议定,就算是定局。
    “关藩台,很荣幸能在这里与你会面。”
    英国领事阿礼国,因为资格最老,所以算是领事团的召集人,先代表领事团做了欢迎的致辞,然后把每一位领事介绍给关卓凡。
    这些领事,都或多或少地听说过一些关卓凡在宫廷政变中的传说故事,但都是第一次见到这位统兵打赢了上海保卫战的年轻将军,因此一面很客气地寒暄着,一面都在心里评估着他的潜在价值。
    关卓凡却一反交涉“见面礼仪”
    时那种傲慢的态度,变得极为谦逊。
    除了对上海战役期间,领事团给予官军的装备表示感谢外,在与每一位领事见面握手时,都还特别用英语说了一段热情洋溢的门面话。
    这些话还没有说完的时候,领事们就已经开始互相交换着诧异的眼神,大厅里变得寂静无声。
    这一段话,并不是泛泛而言,比如他对普鲁士的领事,是这样说的:“莱曼先生,我深信日耳曼是一个伟大的民族,普鲁士是一个伟大的国家,威廉一世是一位伟大的国王,德意志联邦必定会日益强大。”
    十一位领事,十一段话,莫不如此。
    对于这些领事来说,一个朝廷官员有这样的表现,简直是难以置信——这位关藩台,不仅少见地行握手礼,而且对每一个国家的认识,精准而到位,即使是总理事务衙门专事外交的司官,也不可能有这样全面的见识,如果再考虑到他的年龄和阅历,恐怕只有用“神奇”
    这个词,才能够解释了。
    这样一来,对关卓凡的估值就很容易做出了。
    这个人,既得内廷宠信,又有军机处的支持,既能带兵打仗,又有民政上的历练,既是旗人,又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,对世界各国均有颇深的认识,自然也是洋务上的干才……
    这个人的前途不可限量。
    *(未完待续请搜索飄天文學,小说更好更新更快!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