顾绛听了,皱着眉毛又想了一想道:“大木你说得不是没有道理,那你觉得如何才能扭转这种学风?”
    郑森听了,正色道:“小弟不才,有这样一些粗浅的想法。
    首先,治学需要有本。
    ‘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
    ’本在何处?若夫子,若阳明先生,从心所欲可也。
    若我等则不可。
    昔者颜渊问仁。
    子曰:‘克己复礼为仁。
    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
    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’颜渊曰:‘请问其目。
    ’子曰:‘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
    ’以颜渊之才,犹需时刻巡礼而动,何况我等?故而,我等治学,当本于经,脱经而言心性,非我等之道。
    故而凡研学术,所论必有据,所据必可查,可证,不可向壁而构。”
    顾绛听了,将折扇在左手的掌心啪的一击道:“此言大善!
    若如此,则学者不下功夫读书,怕是连文章都没法写了。”
    郑森听了,只是笑笑又道:“此其一也,若止于此,恐怕狂生虽然少了点,但是寻章摘句的老雕虫,书呆子恐怕却又要多了。
    所以这实学之本还要再加上一条。”
    这时候在一边听的方以智插嘴问道:“敢问还要加上哪一条?”
    显然,郑森的这个设想让他也很感兴趣。
    “理论联系实际,密……密之先生,”
    郑森一不留神差点把“密切联系群众”
    给说出来了,“你也知道,学是为了用,学好了没有,唯一可以证明的就是会不会用。
    赵括马谡学兵法,若是以兵法出题科举,当是状元榜眼,怕是韩信白起也要甘拜下风。
    但不能用,何益?夫子之时,子游学礼乐于夫子,用之于武城;子路冉有学政治于夫子,以辅季氏。
    所学用于所事,而后知不足,而后又请于夫子,如是者数矣,而后可称之为贤人。
    故凡所学,必以实用验之,乃知不足,知不足,乃能完善之。
    而凡实用,必有学问导之,有学问导之,乃有方向目标,有方向目标,乃不至妄为。
    如此相得益彰,方为成就圣贤之道。
    此其二也。”
    顾绛听了,收起折扇,一揖至地道:“古人云:‘闻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。
    ’真非虚言。
    先生之言,令顾绛茅塞顿开。
    今日能得闻先生高论,幸之如何,幸之如何!”
    和激动的顾绛不同,方以智听了郑森的这些话虽然很是赞赏,但也还保持着冷静。
    他想了想又道:“方才大木说,‘此其二也’,莫非还有其三?”
    这时候,他们的讨论已经吸引到了更多的人的注意了,郑森身边开始围拢了不少的士子。
    很多人都在相互打听,这个看起来还很小的小孩子是谁。
    郑森道:“方先生说的是,确实还有其三。”
    “愿闻其详。”
    方以智道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